【教職工風采】理想與現實的深層抉擇——讀毛姆《月亮與六便士》有感(原創)
來源:基礎與管理部
日期:2022-04-19 17:56:11
點擊:1969
屬于:工會動態

記得在小時候,甚至包括初中,老師和父母都會關切的問我們的理想是什么,我記得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或者小學校長。而現在,我也確實算是基本實現了愿望——成為一名職業學校教師。我當時班上的一個女學霸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,成為中國第一個拿諾貝爾獎的人。她非常努力,且順利地讀到了某知名大學博士——卻終因工作和家庭原因患上了抑郁癥,“書生意氣,揮斥方遒”不再,讓我們唏噓不已。我也問我的兒子以后的理想是什么,很小時他說要當一個書法家,后來說當程序員,現在要上初二了,反而沒有什么想法了——可能人越大,越覺得理想不容易實現,索性不說了,哪怕是“接地氣”的理想。
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《月亮與六便士》里面就刻畫了這么一個人物——查爾斯-斯特里克蘭德(原型是法國著名的后印象派畫家高更)。不得不說他是一個特別的人,為了理想成為畫家,他放棄了優渥的工作,幸福的家庭,赴異國他鄉,深陷窮困和別人的非議,然而他都不為所動,最后他終于成為世界級大畫家,——卻是他去世之后的事了。
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讓我感慨萬分:他本是倫敦的一個證券經紀人,有一個美麗文雅的妻子,兒子聰明,女兒可愛,家境殷實,也算是人生贏家了。然而在他四十多歲時,他突然愛上了繪畫,在一個繪畫培訓夜校學了幾個月之后,竟然拋棄一切來到藝術之都巴黎,企圖實現自己的愿望——我們很多人會認為他是不是神經錯亂。其實人的內心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波瀾不驚之后,都會渴望冒險生活,也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顆“不軌”的心。比如我們時常說的,來一個“想走就走的旅行”。
當一名畫家,這條路是很不容易走通的。斯特里克蘭德在巴黎摸索了五六年無果,最后漂泊到了南太平洋的帕皮提。他的作品幾乎無人賞識,也賣不上價錢,他無時無刻不處于窮困潦倒,食不果腹的狀態。他的親人和朋友一度認為他只是一時興起,或是其他什么原因,他們甚至提出只要他愿意回來就原諒他。但他一直堅持,為了理想而堅持。——對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來說,堅持信仰或理想,其實是一種快樂的事,為此,金錢,名譽,地位,愛情,家庭,甚至生命都是可以舍棄的。“他從沒抱怨過命運,也從不垂頭喪氣。”他長期受到饑餓,孤獨,病痛的折磨,最終在他死后,他的作品被人們理解和欣賞,但他本人可能并沒有想到他死后能有那么大的影響,他只是喜歡并沉浸其中。他覺得他畢生的追求就是繪畫。他不要求別人理解,包括自己的朋友,妻子,情人,子女,甚至整個社會,整個世界。他生前的窮困潦倒和他死后的巨大影響形成了強烈的反差,可能人生就是這么無常。
正如書的前言所指出的那樣:潦倒與偉大,卑微與善良,仇恨與熱愛,原來可以這樣毫不排斥的共存于一顆心中。小說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瘋子:活的如此落魄,卻又如此美好。我們都曾有過美好的理想和初心,如同天上皎潔的月亮;而我們生活在塵世間,卻要為生存,生活而奮力奔波,謀取賴以溫飽的“六便士”。真正能像作者毛姆以及書中的男主角那樣做到的人屈指可數,所以他們真的是與眾不同的,偉大的。如同我們現在常說的“不忘初心,砥礪前行”。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。奮斗的過程雖然辛苦,但卻是苦中有樂的。
【作品中的妙句】:
1.我不記得是誰曾建議說要使靈魂升華,一個人每天就得做兩件他不喜歡做的事。我每天早上都逼著自己從床上爬起來,每天晚上都強迫自己入睡。P8
2.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,在自己熱愛的環境里生活,放下名利,隨遇而安,這難道是糟踐自己嗎?反之,在醫療行業功成名就,每年有1萬鎊的進項,娶一位美麗的妻子,這就叫成功嗎?我想這一切都決定于人們認為的生活的意義何在,決定于每個人對社會該盡什么義務,以及對自己有何要求。P210
3.他從沒抱怨過命運,也從不垂頭喪氣。P240
供稿:基礎與管理部 鄭紅星